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上海明确开始支持一个行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9 12:18:00    

对于上海这个城市而言,一直海纳百川的包容所有产业的孵化和出现。这里也一直承载着每个行业最大的经济能级。

但是,如果一个城市开始主动强调要激活某一个具体的行业,那这背后暗藏的深意或许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多。

这个行业和我息息相关,但是却和房地产无关。

上海在这周对外宣发了“沪九条”,直指内容创作行业。

沪九条的内容很多,包括:打造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举办系列高规格品牌活动、激励优质内容创作、完善金融要素支撑、健全产业配套服务、开放内容创作场景、鼓励优质内容出海、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职业发展通道这九项。

而具体的内容不可谓不具体,包括各个区出台的细则可以说非常的夸张和惊人。

比如杨浦和黄浦就实在的拿出两栋楼,表达内容创业公司的租金可以减免甚至免费。

优质内容创作者可以拿到不同程度的奖金补贴,企业如果有贷款需求可以得到政府50%的贴息支持。

包括之前刷屏的针对个体,上海优先落户支持,杨浦买房最高200万补贴,租房最高每月8000块补贴这些具体的细节,这一次也得到了支持和明确。

这些政策的细节大家可以去查阅官方文件。

但是在我这边的困惑是:上海为什么要这样。

这背后藏着什么动机和诉求,这是今天这篇文章想要回答的问题。

01

首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上海一次变相的抢人策略。

我一直觉得上海的抢人模式和别人不太一样,大部分的城市就是通过一个大而全的政策广而告之。

但是上海一直执着在持续不断地在某一些具体的行业内做定向的信号释放。

不知道各位意识到没有,其实最近一年上海有一轮悄无声息但是非常有效的外来人群吸纳行为。

其实就是在房地产市场,特别是3000万以上的塔尖购买力。

和大家说一个夸张的数据,2024年一年,全国3000万以上总价购买力,有一半是买在上海。

而这一群购买力,并非上海土著,而是外来购买力和新上海人购买力。

而5000万总价以上的房子则更加夸张,类似绿城潮鸣东方,一天开盘一天日光,这里面60%的客户是非310的客户。

这其实是最悄无声息但又最有效的人口转移。

肉眼可见的全国最健康的房地产市场,从而吸纳了全国最为塔尖的购买力在短时间的积聚。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因为推动某个行业带动人口流动的典型范例。

回忆过去3年,上海的房地产政策一直和其他城市不太一样,很多舆论都表达看不懂。

但是现在来看或许可以明白上海政策调控的初衷和背后的大野心。

此时关于内容创作这个行业,本质上也是这个目的,上海正在通过激活这个行业,来抢年轻人了。

02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对于互联网内容创作,虽然风风火火,但是在主流平台包括不同城市,其实从未有一个官方的认同。

这是第一次,上海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个明确的判断。

所谓的自媒体、所谓的直播、所谓的ip达人,未来是一个具体的行业:内容创作行业。

将一种形式定义为一个行业,也就让政策激活有了具象的载体。

这一次的沪九条,就是把所有的创作个体以及内容公司囊括在一起的一次性激活。

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因为这个行业已经囊括了这个城市最年轻最有活力的个体。

身在其中的我其实最有感受。就拿我们公司来说,公司也不大不小30个人了,除了我之外就是纯纯的95后的大团队了,而且90%的比例都是外地人。更别说那些个体团队企业。

基本上这个行业是当下所有行业里面90后浓度最高的行业了。激活这个行业等于激活这个城市的年轻人。

毫无疑问,对于全国范围内的内容创作者来说,这是一个登陆上海滩的绝佳机会。

而且在另外一个维度,虽然内容创作可能单纯在经济规模上并未给一个城市带来很高的产值,但是在软实力和舆论宣传这块却是最重要的阵地,对这个赛道的激活本质上也让上海拥有了更强的舆论阵地。

03

当然,这还只是第一步。

我一直觉得上海对于内容的态度,不仅仅简单的停留在内容。

我们观察过上海的内容创作氛围和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几乎所有城市的内容生态都是做广域内容载体。

各位看到的很多娱乐号、民生号,或者电商类内容,这种很多都在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出现。

但是在上海,几乎每个内容载体都是扎根在具体的垂直行业孵化的。

比如科普类、财经类、汽车类、医药类……很多你能想到的行业内最大的内容平台其实都在上海。当然也包括房地产类。

我们说垂直内容平台虽然没有那么大的流量和数据,但是最大的能量就在于,拥有强烈的单点杠杆。拥有靠内容撬动行业的可能。

就拿我举个例子吧。各位看到的我们是一个真叫卢俊内容平台,但是背后其实是单盘主义工作室这么一家围绕着房地产项目咨询的企业

内容产出只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我们的另一块核心是围绕着单个项目做方案咨询和项目定位策划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内容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线上传播,已经真正的切入到产业链。通过这种方式其实也助推了一些项目资源的整合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触碰

这其实就是一个产业升级。

这件事不仅仅在我们身上出现,我身边所有做内容的朋友都在做着类似这样的尝试。

换句话来说,上海通过激活内容行业,本质上也在变相激活更多的关联企业,让内容更好的渗透。从而实现1+1大于2的结果。

04

这种模式衍生下去会变成怎么样。

内容公司会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产业链身位。

首先天然的流量以及大量的内容传播,他们拥有强烈的客户视角。与此同时,下沉到产业链里面也让他们拥有了很好的行业视角。同时服务具体的项目也不让所有的观点只是停留在口嗨或者臆想。这个三方独特的能力,从而让不少垂直行业的内容创作者拥有了精准的判断能力。

这也让产业的优化、营商环境的改变等相关具体问题的解决,内容型企业也得到了重度参与的可能。

不瞒各位,上海每一次调控出台之前,或者一些定向的节点,我们一直在和网信办以及房管局在高强度密集的开会,各种各样的内参我已经写了不知道多少份了。

这就是真真切切正在发生的事情。

本质上来说上海政府端也意识到了内容创作者独特的能力,也让我们可以参与到行业转型发展的各个环节。

这其实就是上海的包容,也是上海的魄力,允许让这样的模式出现。

所以我个人也可以很自豪的说一句,对上海楼市的健康发展,我也算实实在在的出过一份力了。

05

我个人定义这种模式叫:内容闭环。

让内容不仅仅只有广告和电商两种可能,产生出在垂直产业内深耕和渗透的可能。

这种模式可能没办法直接带来经济数值的变化,但是却可以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这或许也是上海支持这个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所以转换一个视角你就会发现,在激活内容创作这个行业背后,上海这个城市铺设了一个长链条:通过政策刺激吸纳全国有活力的年轻人加入→引导内容渗透到各个行业的产业链里→内容型企业独特视角助推产业升级→垂直产业链的发展壮大之后反向支持垂直内容行业的发展→以此完成闭环。这种闭环不仅构筑了内容产业,也让内容产业更好的商业化,同时也反哺其他行业的更好发展。这条清晰的脉络也因为这个政策变得更加完整。

我想这或许就是上海这个城市的魅力。

一件事只要你重复一直的做,就能够创造更多的可能,这个城市也包容你的可能让你得到更大的衍生。

我一直觉得我们虽然深耕在互联网生态,但是内容本身从来就不是流量和数据,他能够产生更多的价值,创造更大的可能。

这也是上海能够提供的平台和舞台。

最后也呼吁更多人来到上海,这个城市正在努力为每一个个体创造更大的舞台。

06

当然,如果愿意加入我们单盘主义工作室的也可以,我们这边也挺好的。

来源:“真叫卢俊”微信公号

相关文章:

上海明确开始支持一个行业07-19

“链”上淄博|纽氏达特:形成生态,打造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高地07-16

撬动消费2.4亿!儋州三大品类以旧换新活动火热→07-15

负压风机和环保空调领域的双十大品牌“佳锋”07-15

CBN丨China's foreign trade up 2.9% in H107-14

震撼!上海一餐厅菜名“狗大便炒树叶”58元一份,点的人还挺多07-10

视频|著名语言学家詹伯慧:研究无分天南地北,语言方言都是资……07-10

技术平权时代来临!灵科超声波设备如何实现反超杜肯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