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铁人先锋】
四月的太行余脉还泛着枯黄色,风卷着沙粒扑在车窗上,像有人攥着碎砂纸来回打磨。4月28日,记者一行从长治出发,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近三小时,车轮碾过碎石时,底盘总会发出“咯噔”的轻响。
同行的摄影记者忽然指着远处喊:“看,柠条开花了!”陡峭的崖壁上,几丛柠条从石缝里探出身,淡紫色的花苞沾着土,却倔强地朝着阳光昂着头——这抹突兀的生机,像提前埋下的绿色注脚,预告着一场与传统能源开发截然不同的相遇。
颠簸路上的绿色伏笔
车过一道山梁,视野忽然开阔:漫山遍野的光伏板在黄土坡上铺开,蓝宝石般的镜面在沙尘里闪着微光。司机轻踩油门:“前面就是华北油田樊70平3井场,这些光伏板都是井场配套的。”

樊70平3井场是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新晋“光伏示范区”打卡点。该井场集智能排采、污水处理、光伏发电为一体。
2024年以来,华北油田山西煤层气分公司积极助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以集中部署方式打造樊70平3井场光伏示范区,以分布补充方式建设樊四集气站示范绿色场站,以自发自用方式推进樊庄5.3兆瓦和郑庄16.3兆瓦项目施工,成功实现碳资产PDD报告注册,完成光伏建设21兆瓦,年发电量668万千瓦时,力求树立行业绿色典范,引领企业健康发展。
井场初印象,黄土里的翡翠
当樊70平3井场真正撞进眼帘时,第一感觉是“静”。没有想象中机器的轰鸣,只有光伏板在风中轻响,像无数片叶子在私语。井场被银灰色的井口装置和翠绿色的植被分成几个功能区: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下选呈现规则的阴影;管线蜿蜒着钻进地下,宛如大地的静脉;沙棘、苜蓿等在板下肆意生长,透着蓬勃的绿意。
技术人员蹲下身,指尖拂过一株半人高的沙柳:“这些植被既是固沙屏障,也是雨水收集器。光伏板能减少地表蒸发,我们再引井场污水处理后的清水灌溉,去年刚种下的柠条,今年已经开花了。”

最引人注目的是井场边缘的木质监测小屋,不远处的污水处理装置静静运转,透明的管道里,处理后的清水正顺着暗渠流入植被区,在干燥的空气里蒸腾出细微的水汽,恍惚间像是给黄土地蒙上了一层薄纱。
“每天200立方米的排采水,经过超滤处理后能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不仅能浇花种草,还能回注地层。”现场成庄采气作业区技术人员崔建斌的语气里带着自豪。
在井场公示牌上,一组数据跃然眼前:光伏年均发电量3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90吨,减排二氧化碳265吨;污水零外排,年节约拉运费用约180余万元。
时空对照,从“沙砾”到“镜面”
返程时,汽车再次颠簸着爬上一道山梁,夕阳正把光伏板群染成金色。曾经被视为“生态禁区”的黄土坡,如今正用“光伏板+储能罐+生态植被”的组合,把阳光、风沙和岩层里的煤层气,都酿成了可持续的未来。
当最后一片光伏板消失在后视镜里,同行记者翻着沾满细沙的采访本感慨:“原来能源开发可以不是‘伤筋动骨’,而是给大地贴块‘创可贴’。”
车窗外,柠条的紫花越开越盛,在漫天黄沙里勾勒出一道温柔的曲线——这或许就是樊70平3井场的终极隐喻:在传统与创新的颠簸路上,总有人愿意用科技的镜面,反射出黄土地里藏着的另一种可能。
本文来自【铁人先锋】,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红色预警!10级雷暴大风!狂风暴雨,将至!紧急提醒→05-08
立夏: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05-06
督导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和调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情况04-17
我国多地遭遇大风天气 大风今日影响华北东北华东等地机场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