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上合”绽放异彩,“电影之都”联结世界
“上合组织国家优秀影视作品展映周”推动文明互鉴,为青岛搭建国际影视合作新平台
海风携上合风韵而来,为青岛这座世界“电影之都”镀上璀璨光影。
2025年8月22日至3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电影局支持,青岛市委宣传部、总台央视频、总台山东总站、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上合示范区管委承办,中国电影资料馆协办的“上合组织国家优秀影视作品展映周”在青岛举行。这场以“光影互鉴·和合共生”为核心的文化盛宴,吸引上合组织各国电影人携佳作跨越山海、倾心交流,海内外观众通过线下展映、云端点播共赴“影像之约”,多方合力成就全球瞩目的文化盛事。
对电影文化交流而言,此次展映周既是首发、首创,也是文明对话的生动实践。活动以多元影视作品为载体,呈现上合组织国家不同语言、文明的叙事魅力,银幕上帧帧画面串联起跨文化的情感共鸣,为“互信、互利、尊重多样文明”写下影像注脚。活动期间,“上合电影展映周”话题阅读总量超1.44亿,触发全网对中国故事、上合文化的关注热潮。
对青岛电影而言,展映周是国际影响力的跃升契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电影之都”,青岛借展映周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无边界平台——市民观影、云端参与、影人交流让“电影之都”的魅力通过光影传递至世界。同时,活动推动影视文旅产业联动,以影视为媒,激活城市文旅资源,为青岛电影产业注入国际化活力,助力城市在国际影坛发出更响亮的“青岛声音”。
一场跨越山海的光影盛宴,让青岛不仅成为展示中国电影文化的窗口,更在上合框架下构建起影视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长效平台。
多元银幕,文明互鉴
以光影为桥,“上合组织国家优秀影视作品展映周”构建了多元文明对话空间,以全维度文化呈现打破刻板印象。展映周期间,来自中国、俄罗斯、伊朗、哈萨克斯坦等10个国家的29部影视作品集中上映,涵盖谍战、人文、历史、亲情等多类型题材。作为开幕影片,中俄合拍的谍战片《红丝绸》以谍战故事为背景展现一段血火传奇经历,以“红丝绸”象征革命理想和跨国信任,上映后在俄罗斯取得上佳票房,即将在中国全面公映;六国合拍纪录片《家园》则聚焦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地缘文化联结,影片聚焦各个国家“绝美地标、地道美食、合作故事”,从雪豹、驯鹰、抓饭到冰雪经济、地毯工艺、智能制造,串联起上合组织国家在人文交流、科研创新、互联互通中的鲜活案例,全景式呈现各国的历史脉络与社会风貌,构建起对“上合大家庭”的立体认知。
“上合组织国家优秀影视作品展映周”也是文化符号与大众情感深度融合的平台。展映周通过艺术化表达强化文化共情,黄晓明与俄罗斯歌手阿廖娜·斯维里多娃合唱《茉莉花》,以经典旋律传递中俄民间友好情谊,随即成为全网热议焦点。伊朗电影《事先无安排》、哈萨克斯坦影片《兄弟》等作品通过真实故事和情感共鸣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让中国观众真切感受上合组织国家的人文特质。
展映周也是跨国影视人交流的平台,通过“光影会客直播”“光影围炉”等活动,唐季礼、顾长卫、瓦迪姆·比尔金等中外电影人同台探讨创作理念,围绕“对话”“信念”等关键词分享影视作品中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释放跨文化共识。通过央视频直播、影院放映和户外放映等途径,展映周实现“线上+线下”“大小屏”联动,央视频客户端开设专区展映24部纪录片与8部电视剧,累计播放量突破千万。展映周还联合全球30余位新媒体创作者开展“光影青岛”全球推介行动,以短视频在国际平台上展示青岛的影视产业与城市魅力。

“上合组织国家优秀影视作品展映周”启动“光影青岛”全球融媒体行动。王雷 摄
“上合组织国家优秀影视作品展映周”与青岛城市文旅资源深度绑定,黄晓明以青岛话录制短视频,展现青岛啤酒文化、风情老建筑等特色。活动期间,同步举办露天展映活动,创新性地将《万里归途》等影片与海滨夜景融合,既拓展了夜间经济新场景,又为影视产业培育了年轻观众群体,形成文化消费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这种“影视+文旅”模式不仅提升了青岛的国际曝光度,也为上合组织国家影视合作提供了商业化落地场景。
青岛名片,上合之邀
展映周的核心魅力,在于通过鲜活的个体故事激活文明共情。与万达影城深度合作,在青岛三大核心商圈影院集中呈现《红高粱》《流浪地球2》等经典影片及《植物学家》《黑,红,黄》等国际获奖新作,形成现象级观影热潮。中国影片《流浪地球2》的展映现场,各国观众因“移山计划”深刻感受到“人定胜天”“造福后代”的信念和中国人将科幻变成现实的担当精神;伊朗电影《事先无安排》讲述女医生在葬礼后重新梳理“父女情”的温情故事;哈萨克斯坦影片《兄弟》以孤儿寻父的故事展现兄弟间的邂逅、扶持与成长……观众跨越国家身份,通过“对亲情、友情、奋斗的追求”感受文明互鉴的温度,让文化交流从“宏大叙事”落地为“情感联结”。
作为“2024-2025年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世界“电影之都”,青岛借展映周向全球递出一张“立体名片”。8月22日启动的“光影青岛”全球融媒体行动,由俄罗斯、尼泊尔、伊朗等10国的30余位新媒体创作者与央视频记者共同参与,他们用镜头展现青岛的多重魅力:在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他们穿梭于国际文化展馆,感受异域风情的交融;在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的八大关和大鲍岛街区老里院,他们感受到百年建筑的内涵与现代的活力碰撞;在青岛啤酒博物馆,他们见证了“一瓶啤酒诞生记”;他们还深度体验了中医药文化、王哥庄大馒头等非遗项目,让全球网友触摸到青岛“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化脉络。夜游浮山湾的流光溢彩体现了青岛的浪漫基因,而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智能运转,东方影都产业园的虚拟化制作平台、《蛟龙行动》外景地的工业化流程,则展现了青岛作为现代化物流枢纽与影视工业重镇的硬核实力。
这场全球推介行动,不仅让世界看到青岛国际化的魅力,更通过“情感共鸣”激发“行动渴望”。从新媒体创作到“黄晓明用青岛话‘安利’家乡”创意短视频,展映周以活泼多变的模式展现“好看、好吃、好玩”的青岛,将地理名词转化为“心之所向”。以光影为桥,青岛既践行了上合组织“尊重多样文明”的理念,又让青岛的“电影之都”“活力之都”形象深入人心。
光影盛宴,长效协同
以“上合组织国家优秀影视作品展映周”为平台,青岛通过电影放映、产业交流与未来布局,推动上合组织国家电影产业从“文化交流”向“产业协同”深度延伸。
展映周不仅是“展”的平台,更是“联”的桥梁。一方面,展映周联动段奕宏、高圆圆、黄渤、胡歌、黄晓明、李乃文、沈腾、闫妮、易烊千玺、张子枫等明星,通过发起“在世界‘电影之都’共赴文明之约”的“请柬”,向全球展示青岛“电影之都”的资源优势:从山海取景资源到八大关的历史建筑,从影视工业化流程到非遗文化IP,青岛的“硬实力”与“软魅力”成为吸引国际合作的核心标签。另一方面,青岛东方影都产业控股集团明确“升级科技影都2.0”目标,提出在XR制作、VR电影、AI技术等领域持续发力,将技术赋能创作的理念传递给上合影人。这种“资源+技术”的双向交流,让各国影人看到青岛作为“产业枢纽”的潜力,推动上合电影产业从“单点合作”转向“生态共建”,也让世界影人看到在青岛大有可为。
今年5月,中国电影人代表团造访俄罗斯,两国电影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展映周也为俄罗斯电影人提供了回访的机会。《红丝绸》总制片人瓦迪姆·比尔金表示,自己跟青岛电影人有过深入交流,这次来到青岛参观了著名的东方影都,实地考察并规划了未来合作,他明年计划拍摄《红丝绸》的续集,继续推进中俄合拍片的深入合作。可见,展映周的意义远超“一次性活动”,其正从文化展示平台升级为产业合作纽带,为上合组织国家影视产业协同发展开辟长效路径。
以“上合组织国家优秀影视作品展映周”为契机,上合组织国家电影产业合作也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上合组织国家中,年轻群体占比较高、电影消费需求旺盛,为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电影市场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而且观众对“跨文化叙事”接受度高,以《红丝绸》为代表的成功案例体现了上合组织国家电影投资的活跃性。中国电影产业已然形成国际水准的工业化能力,拥有完整的电影产业链条和成熟的政策支持,在虚拟拍摄、数字资产等领域处于国际第一梯队。青岛作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枢纽,势必能为上合组织国家电影产业合作从短期展映转向长期协作发挥重要作用。(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相关文章: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海河之滨聚共识 上合携手绘新篇——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备受期待08-31
具身智能高质量合成数据集开源发布08-30
共同奔赴美好未来——中国携手上合伙伴汇聚和平发展力量08-30
促成六项重大合作,北京“未来美城”发展大会在昌平开幕08-23
中国石油集团:加快发展“热电氢”等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08-22
北约将在瑞典建立基地管理士兵调动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