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宦宁

在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间,一条蜿蜒千年的古道静静流淌,它见证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恢弘史诗,承载了汉藏两族“和同一家”的深情厚谊,这便是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蕃古道。
8月25日,来到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的子曲河畔,一座高3米多的“公主走过的地方”古道驿站碑静静矗立。碑文底部镌刻着文成公主公元641年进藏的历史坐标……

“抚摸着石碑上的文字,就像触摸到了千年前汉藏人民手拉手走过的岁月。”杂多县政协主席尕松尼玛双手轻轻拂过碑面,眼中满是崇敬。
唐蕃古道全长三千余公里,经过关中平原、河湟谷地、青藏高原等多个地理单元,不仅是古代政治互信的纽带、经济互通的商路,更是文化互鉴的长廊。玉树州杂多县地处唐蕃古道核心区域,古道遗迹与游牧文化在此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从藏族谚语中“马帮踏过的石头会说话”到牧民口中代代相传的《公主传说》,有关杂多段的古道文化如同散落在雪域的珍珠,串联起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记忆。
如今,在杂多县政协的推动下,这段承载着 “和同一家” 深情的文明长廊正逐步走出历史深处,重焕生机。记者循着古道遗迹,走访调研专班成员、专家学者与当地牧民,聆听 “活化历史”背后的故事。

两年踏遍杂多,
摸清古道沉睡家底
“要保护古道,首先得知道它在哪儿、有什么。可杂多这地方,史料零散,好多遗迹藏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背后,找起来比登天还难。” 回忆起2021年组建调研专班时的情景,杂多县政协主席尕松尼玛记忆犹新。
彼时,关于唐蕃古道杂多段的记载,仅有散见于《新唐书》等古籍中的只言片语,部分遗迹因常年冰雪覆盖、草原变迁,早已难寻踪迹。为解开古道之谜,杂多县政协决定组建一支特殊队伍——由文史委员、历史学者和当地民间学者组成的“唐蕃古道调研专班”。土丁班角就是其中一员,作为土生土长的杂多人,他从小听着 《公主传说》 长大,对古道有着特殊的感情。
“我们带着《新唐书・地理志》,每到一个村落,先跟老人聊传说,再按史料找遗迹。” 土丁班角翻出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调研日志:“2021年11月15日,翻越查吾拉垭口,海拔5200米,队员出现高原反应,休整1小时后继续前行;2022年3月20日,找到一位85岁的老人,他记得爷爷说过,村旁的石头堆是当年马帮歇脚的地方……”

最让专班成员难忘的,是寻找子曲河古驿站的经历。根据史料记载,唐蕃古道曾经过截支桥(子曲河上),“两石南北相当” 是其标志性特征。2023年5月,专班在子曲河下游发现了两块相对而立的巨石,“对照史料一看,这就是‘两石南北相当’的截支桥遗址!”专班成员、杂多县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室主任白日次成激动地说,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
历时两年,调研专班踏遍杂多县7个乡镇、40余个村落,走访百余位老人,不仅摸清了古道的具体走向和3处古驿站、2处古渡口的分布,还收集到《马帮踏石》《公主赠粮》 等二十多个民间传说。
“这些都是古道的‘活档案’,要是再晚几年,可能就随着老人的离去消失了。” 白日次成感慨道。

破解学界争议,
锚定古道历史坐标
“杂多进藏中线到底是不是唐蕃古道中线?”在2023年“唐蕃古道玉树(杂多段)保护利用”座谈会上,道出了学界多年的争议。
此前,关于唐蕃古道玉树段的路线,学界普遍认为有南线、北线之说,但中线的具体位置一直存在争议。杂多县虽有古道遗迹,但缺乏权威论证,这让当地的保护开发工作陷入困境。“如果连历史定位都搞不清楚,谈何保护?”杂多县政协主席尕松尼玛下定决心,要为杂多段古道 “正名”。
为解开这一谜题,杂多县政协联合青海省博物馆、青海大学,先后举办两场高规格研讨会,邀请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西藏社会科学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学者,展开“头脑风暴”。

“大家把史料和实地考察成果摆到桌面上,一条线索一条线索地捋。” 尕松尼玛回忆,会上,不少人提到《新唐书》中关于“婆驿”“悉诺罗驿”的记载,而调研专班恰好在杂多县扎西拉吾寺、岗察寺发现了与驿站相关的残碑和建筑遗迹。“扎西拉吾寺的残碑上有‘婆驿’字样,岗察寺周边还能看到当年驿站的马厩地基,这与史料完全吻合!”
更关键的证据,来自子曲河古驿站的发现。“《新唐书》明确记载,截支桥是唐蕃古道的重要地标,而杂多的子曲河遗址正好对应这一描述。” 尕松尼玛说,结合古道走向、驿站分布和民间传说,专家们最终形成共识:杂多进藏中线就是唐蕃古道中线。
“这个结论太重要了!它不仅填补了唐蕃古道中线研究的空白,还为杂多的保护开发提供了权威支撑。”尕松尼玛难掩激动,“当时好多专家说,杂多段古道是‘有文献记载、有实物遗存、有民间传说’的‘三有’路段,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论证会后,专家们还共同撰写了《唐蕃古道玉树杂多段历史定位论证报告》,为杂多县制定保护规划提供了学术依据。“以前我们说自己是唐蕃古道核心区,别人总有些怀疑;现在有了专家的论证,我们腰杆更硬了。” 杂多县文化旅游局局长青梅才仁笑着说。

文旅融合赋能,
续写民族团结新篇
“欢迎来到‘古道徒步驿站’,尝尝我们的古道奶茶!”在杂多县萨呼腾镇多那村,牧民义西正热情地招呼着前来体验唐蕃古道文化的游客。他的驿站是去年开办的,墙上挂着马帮铜铃、藏式氆氇,桌上摆着《唐蕃古道玉树杂多段》书籍,充满了古道风情。
“以前我们靠放牧为生,收入不稳定。现在开这个接待驿站、搞非遗体验,一个月能挣好几千块。”义西说,这一切都得益于杂多县政协推动的文旅融合项目。
基于扎实的调研与论证,杂多县政协围绕古道保护开发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推动重点遗迹抢救性保护、编纂古道文化书籍、打造文旅精品线路……这些建议大多被县委、县政府采纳落实。

在遗迹保护方面,杂多县不仅在子曲河古驿站竖立了“公主走过的地方”古道驿站碑,还对扎西拉吾寺、岗察寺等古驿站进行了修缮,并建立了数字化档案。“我们用无人机航拍、3D扫描技术,把遗迹的样貌保存下来,就算以后有自然损坏,也能依据数字档案进行修复。” 杂多县政协副主席扎西尼玛介绍。
在文化挖掘方面,《唐蕃古道玉树杂多段》一书顺利出版,书中收录了古道历史、民间传说、考古发现等内容,填补了该区域古道文化系统整理的空白。“这本书出版后,好多学校把它当作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孩子们通过阅读,了解到千年前汉藏人民友好交往的故事。” 杂多县政协委员、县教育局副局长尕玛永丁说。
在文旅融合方面,杂多县打造了“唐蕃古道中线” 精品线路,涵盖古驿站遗址、民俗村落、澜沧江源自然保护区等景点,并举办了 “驾游青藏中线、重走唐蕃古道”等体验活动。
如今,沿线已有10余家“古道驿站”民宿开业,牧民们还推出了品尝藏餐、编织氆氇、制作藏香等特色项目,让游客在体验古道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去年夏天,我接待了一批来自陕西的游客,他们沿着唐蕃古道一路走来,看到‘公主走过的地方’古道驿站碑,特别感动。” 驿站民宿老板卓玛回忆,游客们还跟着她学做藏香,听她讲“文成公主教牧民种植”的传说,“他们说,以前只在历史书上看到唐蕃古道,现在亲身感受,才真正理解了‘和同一家’的含义。”
除了文旅融合,杂多县政协还将古道文化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教材。县政协组织委员深入学校、社区、寺院,讲述古道上的民族团结故事;举办 “唐蕃古道文化节”,通过歌舞表演、文物展览、学术交流等形式,增进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
如今,“保护古道,传承文明” 已成为杂多县各族群众的共识。杂多县政协有关人员表示,他们还将继续深化学术研究,推动项目落地,拓展文旅融合,加强区域协作,让千年唐蕃古道焕发更大活力。
站在子曲河畔,望着远处雪山下蜿蜒的古道遗迹,尕松尼玛主席感慨道:“唐蕃古道是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保护好、活化好这段古道,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续写民族团结的时代新篇。”
编辑:李雪薇;
相关文章:
唐蕃古道杂多段重现记09-05
我的大连09-05
“赓续红色血脉 赋能时代征程——红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研讨会在西安举行08-28
澜沧江源头监测到43只金钱豹08-28
在“第二个结合”中谱写浙江文化新篇章08-25
金熊猫是只什么样的“猫”?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