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气温32℃,体感42℃,高温津贴怎么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13:20:00    

今年夏天,全国多地持续高温。6月24日,北京发布高温预警,城区多地气温突破37℃。7月11日,北京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到14日,平原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在35℃以上。然而,无论是司机刘师傅手中的手机,还是市民日常查看的天气应用,一个现象引人关注:屏幕上显示的气象温度似乎与人们的体感温度存在落差......

气象温度、体感温度有差异

“手机预报34℃,可我车里仪表盘都飙到41℃了!”司机刘师傅对气象温度和体感温度的差异深有体会,“下车没一会儿,就感觉地面的热气‘呼呼’往腿上窜”。

记者的观察印证了这种差异:7月5日晚上7点半,气象温度32℃,体感温度显示高达42℃;6日午后1点半,气象温度34℃,体感温度已达40℃;11日午后1点,气温33℃,体感温度40℃。

这种“数字热度”与体感热度的反差,在柏油路面、密闭车厢或烈日直射下尤为显著,这也将“气象温度”与“体感温度”的概念推至公众视野,同时引出了一个问题:高温津贴怎么算才合理?

7月5日晚上7点半,气象温度32℃,体感温度显示高达42℃/手机天气应用截图

7月11日午后1点,气象温度33℃,体感温度40℃/手机天气应用截图

高温津贴怎么发?

高温津贴,并非可发可不发的“福利”,而是国家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刚性要求。依据2012年国家多部委联合印发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以及北京市人社局等四部门2014年发布的《关于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或无法将工作场所温度降至33℃以下时,必须支付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可见,高温津贴是工资的一部分,是企业的法定责任。

高温津贴的相关规定/图源 首都之窗

那么,当体感温度远超气象温度时,津贴发放的依据以何为准?记者就此咨询了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热线12333,工作人员援引政策文件明确答复:“用人单位应按照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要求,按照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的信息,严格遵守高温作业时间要求。”换言之,政策执行的法定标尺是气象台发布的“气象温度”。

京津冀三地高温津贴标准/图源 中工网

温差何来?体感为何难作准绳?

为何体感与气象温度常常会出现“温差”?北京市气象局工作人员解释,气象部门提供的是标准观测环境下测得的“空气温度”,即“气象温度”,而“体感温度”则是人体综合感受,受制于多重复杂因素:“穿衣材质、颜色深浅、个体差异,例如如老人、小孩、性别、体质,包括湿度、风速等因素,都会影响体感温度”。因为高度主观、难以精确量化和标准化,气象部门并不发布官方“体感温度”。

那么,手机天气应用中显示的“体感温度”从何而来?记者分别咨询了苹果和华为客服。苹果客服表示,其天气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等官方平台,体感温度的数值,“并非苹果自行测算”,而是基于公共数据信息分析得出。

华为客服同样确认,数据源为国家气象部门,并坦言体感温度“因个体感知存在差异”,对于具体测算方式“并不了解”。

高温天里,市民汗湿的后背/记者 摄

制度温度:刚性与弹性的思考

现实感受与气象预报间的“温差”,凸显了技术测量与个体体验、标准化管理与复杂现实之间的张力。体感温度是真实而切肤的,但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它难以被转化为统一、可核查的行政依据。政策制定者选择“气象温度”这一客观、权威且易于统一执行的标尺,其核心逻辑在于确保规则的“统一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高温炙烤的路面/记者摄

同时也要看到,在高温天气日益频繁且强烈的今天,在有些劳动者无法完全避开高温时段工作的现实情况下,这种“温差”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坚持制度刚性与保障劳动者权益之间,寻求更精细的平衡?当科技手段尝试提供更贴近真实环境的区域性微气候数据,制度有没有空间吸纳更具象的温度表达?这并非否定现行政策,而是指向一个更深层的追问:在保障基本公平的前提下,我们的制度设计如何更贴近人的最本真感受,传递更细腻的“制度温度”?

这份“温差”,丈量的不仅是空气的热度,更是社会治理如何在效率与共情、刚性与弹性之间持续探索的刻度。

来源:问北京

作者:亓玥 徐斯榕

相关文章:

天气 | 天津连续三天发布高温预警,下周这时有雨!不过……07-13

多地高温天气持续,这些家电也要“防暑降温”→07-13

气温32℃,体感42℃,高温津贴怎么算?07-13

万千气象看陕西丨比头发丝还细60倍!汉中工匠工业母机生产手动刮研精度达0.001毫米07-10

今日小暑!广东中北部市县或达37℃高温,注意防御07-07

山东一高校因高温暂停期末考试 学生提前放假07-06

未来一周,北京都是“桑拿天”!警防中暑→07-06

暴雨高温台风齐登场 南北“水热两重天” 热热热!大数据揭秘我国高温四大趋势07-05